第78章 给大明未来一张合格的答卷(1 / 1)

加入书签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因为北地路平,从天津到北平的路上,众人乘坐在了“皇辇”上。
  所谓的皇辇,其实起始于成吉思汗的“象辇”,当年蒙古最巅峰的时候,成吉思汗搞了一个超大的辇车,上面是帐篷,需要大象来拉,辇车里有侍女服侍,可以举行宴会。
  辇车周围,装饰着金稥银帛,悬挂着日月旗帜。
  如今这大明的皇辇,小一些,是一个超大型的,架在车上的帐篷,用牛和马来拉着走。
  皇辇内,太子朱标,燕王朱棣,朱雄英,朱高炽正在用餐。
  “四叔呀,此物名为‘僰鳯’,浑身乌黑,乃是云南珍禽,是沐英叔叔专程从云南上贡到南京的,我让御厨带来做给您尝尝,食之大补!”
  朱雄英用汤勺舀起一些乌鸡肉来,盛放进朱棣碗里。
  燕王朱棣连忙端起碗接过,笑吟吟地道:“雄英懂事了。”
  当年,朱棣就藩前,因为要提前去凤阳体察民情并且祭祖,所以洪武十一年就离开南京去凤阳了,在凤阳常住了一年多。
  那时候的朱雄英,还只是个小屁孩。
  如今几年不见,朱雄英已经出落的高大健硕。
  身材魁梧不说,个头都已经快追上朱标了。
  朱雄英见朱高炽眼巴巴地盯着自己这边的乌鸡汤,也给他盛了一大碗,笑道:“高炽,你也尝尝。”
  “好咧!”
  早就眼巴巴等着吃乌鸡汤的朱高炽,谢谢都来不及说,就将那乌鸡汤端过来咕嘟咕嘟尝了一口,没办法,这乌鸡汤实在太鲜了。
  这个时代的乌鸡,还是一种珍禽。
  它属于半野生状态。
  云南的蛮民,饲养这种珍禽,将它们半野生放养,捕捉很不便,还会飞,只有趁着晚上的时候,去树上捕捉。
  这还是今年沐英回南京述职,专程带回来孝敬马皇后的。
  可惜,马皇后不愿吃这种大补之物。
  于是,朱雄英借花献佛,带了一只来北平,给朱棣尝尝。
  朱高炽这小胖子很喜欢吃,吃完之后,还是意犹未尽地盯着朱雄英面前的乌鸡汤吞口水。
  “你这逆子!”
  朱棣见状,忍不住给了朱高炽一脑锛。
  没办法,这乌鸡汤实在是太鲜了。
  朱雄英哈哈大笑。
  “四叔,你也别怪高炽贪吃,这乌鸡并非一般珍禽,味道鲜美,本来皇奶奶也不愿意喝的,在我强烈要求下,她都忍不住鲜味儿喝了几碗汤。”
  听到朱雄英说起马皇后。
  朱棣眸子一缩。
  他瞪大眼慌忙半起身紧张问道:“母后的病情如何?”
  太子朱标宽润脸上浮现出难色,捏了捏衣摆又放下,摇头道:“母后的身子有好转,但还是很虚弱,幸好这两年,雄英一直带着她养生,每日也吃些补品,再加上香林寺的和尚,为她艾灸,熏蒸,身子有了好转。”
  朱棣这才如释重负,点了点头坐下。
  几个人一边吃饭,一边闲聊。
  吃完饭,有侍女前来收拾完碗筷,众人说起了正事。
  朱棣抿着嘴,皱眉道:“大哥,恐怕,在北地对军屯田均田并非易事。”
  朱标脸上也露出凝重神色。
  他往后一坐,仰天轻轻长叹一声,道:“我又何尝不知道呢?这也是我不得不放下母亲的病情,也要来北方坐镇的缘故,如今你应当也发现了,我大明周遭各国越来越躁动,兵马行动越来越频繁。”
  朱棣嗯了一声。
  他二人都是当世懂兵之人,尤其是朱棣,长期在北平和辽东等地和北元干仗,十分清楚现在大明周遭的情形。
  随着大明皇家银行的业务越来越深,做的越来越广,赚的钱越来越多。
  周围的国家,对大明的依赖就越来越重。
  尤其是北元。
  漠北之地,别说手工业,就连盐巴都是稀缺之物,北元那边已经有很多重臣,偷偷跟大明做买卖,做生意。
  而朱棣前一段时间,也故意收缩战线,将大明的开平卫所放弃。
  开平卫所,孤悬大漠,不易防守。
  而且,大明每次还需要自己用商队将各种货物运送到开平去,平白无故给了北元便利,因为开平卫所的货物和银元,宝钞存储太多,开在那里的大明皇家银行就越来越危险。
  周遭的蒙古部落,还有北元太师们,都知道这大明银元值钱,也眼馋货物,能直接抢的,谁还愿意给钱呢……所以,军事行动频繁。
  朱标说完之后,又眯起眼来瞥了一眼四周,郑和得令,将周围那些侍女,内侍,侍卫,全都退散开来,帐篷中,只有朱标朱棣等兄弟叔侄。
  “四弟,你看若是我等晓谕高丽,在高丽开我大明皇家银行分行,他们两班贵族是否会答应?”
  朱棣伸手捋了捋胡须。
  他眸子闪烁,摇头道:“如今高丽之人,两班贵族,也分为两派,一派亲我大明,这一派在我大明赚钱赚的盆满钵满,一派亲北元,这一派和我大明没有太多生意往来,自从那高丽恭愍王遇刺死后,其朝中又分为七八个党派,彼此之间争斗不休。”
  “若说是对高丽有影响,反倒是纳哈出对高丽掌控更深!”
  “哦?”
  朱标也眼眸闪烁,沉思起来。
  纳哈出,如今的北元丞相,开元王。
  他坐镇辽东,麾下有将近二十万兵马,近百万百姓,算是北元在辽东的一大诸侯,有趣的是,当年元顺帝派遣人去高丽教训高丽恭愍王诛杀了奇皇后一家,他作为北元大将,不仅不帮忙,还故意给高丽那边传消息,等到元顺帝的兵马到了被伏击,也不去救援。
  等到高丽人在埋伏圈里,将北元军杀的差不多了,纳哈出再出来调停。
  这其实和大元内部派系斗争有关。
  纳哈出乃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裔孙,蒙古札剌亦儿氏。
  按照黄金家族惯例,大元皇后,基本上都是蒙古札剌亦儿氏,和奇皇后争夺皇后之位的大皇后,就是纳哈出同部落,蒙古人极其看重根脚出身,在蒙古人看来,高丽人都是奴才。
  这不是夸张,大元帝国一直有问高丽要贡女的传统,因为高丽国盛产皮肤白皙的美女,所以大元帝国的贵胄常常问高丽要贡女和太监内侍,为了元廷需求,高丽还特别设立了结婚都监和寡妇处女推考别监。
  身为木华黎的裔孙,大皇后的同部落,纳哈出怎么可能会帮奇皇后这高丽女出气。
  此人贪财好色,既有蒙古人贪婪,又有蒙古人的鲁莽,同时多了一分狡诈。
  搞笑的是,高丽击败了元顺帝派去的兵马之后,高丽名将崔莹开开心心的送了纳哈出许多美女,纳哈出也欣然笑纳。
  元顺帝恨极了他,但是也害怕把纳哈出逼迫过深逼反了,最后和高丽调停,也只能通过纳哈出,于是便多给纳哈出赏赐。
  高丽一看,纳哈出又和北元好了,急忙又遣使请罪,再多送礼物。
  元顺帝因为手头无兵,也只能捏着鼻子认。
  纳哈出此人曾经被大明俘虏过,朱元璋听说他是成吉思汗四杰之一,木华黎直系后裔,又和他交谈,发现他言谈举止颇有汉人风范,便将他放了。
  如今,已经成了辽东一霸。
  这几年,大明和周边国家贸易越来越频繁,纳哈出也赚了不少钱。
  何况,他和如今镇守辽东的都指挥使,马云,乃是旧相识。
  马云和叶旺,都是淮人同乡,投奔朱元璋之后,屡有战功,更是渡海作战,击溃了北元沈阳余孽,奉命镇守辽东卫所。
  纳哈出,因为被大明俘虏过后放归的缘故,和马云还有叶旺有过照面,明面上打打杀杀,私下没少眉来眼去,偷偷和明军做生意。
  此人和大明高层的私交关系也极好,和朱棣也常有书信来往,早年和元顺帝的儒学老师学过写字,还有点书法造诣,在前世那个时空,他投降之后,一度成为了朱标和蓝玉的亲信……
  听说如今对高丽影响比较深的反而是纳哈出,朱雄英咧嘴一笑,道:“这就跟当年石敬瑭想要对付李从珂旧部,引入契丹一样,高丽这帮棒子分成七八个政党斗来斗去,都需要外援,除了咱们大明,就是挨在边上的纳哈出。”
  “我倒是有一计,咱们先派个蒙古籍宦官去,故意不说官话,以蒙古话趾高气昂宣旨,要他们给我们打开口岸,开银行。”
  “然后,我们再派个高丽籍宦官过去,更加嚣张,浑然不将他们高丽王上放在眼里,高丽王臣必定恼怒,这样一来,我们在高丽开大明皇家银行分行的事儿,就成了一半儿了!”
  “你这小子……”
  朱标和朱棣两个人都是一惊。
  朱标回味了一下,眼神闪烁,轻轻皱了皱眉道:“此策甚好,但不够羞辱高丽。”
  朱棣哈哈笑着抚了抚胡须道:“若是我们派高丽籍女官去宣旨如何?”
  朱雄英惊讶道:“这样不好吧,国礼岂可儿戏?”
  朱棣眯眼冷哼一声,眸子中闪烁着冷芒:“洪武七年,我大明出使高丽的使臣蔡斌和林密两位大人,在归国途中被高丽密直副使金义刺杀,蔡斌身死,林密更是被金义掳去北元,如今成了北元贵族的奴隶!”
  “此仇,父皇虽然一直没说,但心头肯定记挂着。”
  “这次,咱们派几个女官儿去宣旨,就说担心高丽又害我使臣,故而这般。”
  朱标拍手道:“妙啊,如此一来,高丽两班贵族必定内乱,而且纳哈出也受影响。”
  朱棣所说的事,的确是高丽国和大明之间一道过不去的坎儿。
  最开始,高丽国国王是恭愍王,此人在元朝做过质子,当时见识过元朝官吏和官兵的模样,知晓当时元朝是外强中干。
  于是回国继位后,他积极和大明联系,还噶了元顺帝奇皇后全家。
  一边对北元虚与委蛇,一边对大明称臣,双方也的确有过一段时间蜜月期,陈友谅之子陈理,明玉珍之子明昇,也是在恭愍王时期,被朱元璋送到高丽去留学。
  恭愍王十分上道儿,没给陈理他们什么好脸色。
  他对大明也十分恭顺。
  结果,高丽国国内的另外几派十分不满,这几派,一部分是守旧派,另外一部分,是以前给蒙古人当翻译,当医官,还有给蒙古人送女人送得多被封官儿,当了贵族的这部分两班。
  他们集合起来,找人把高丽王恭愍王给刺死了,其中一个权臣,直接把自己儿子推上了高丽王宝座。
  也就是如今的高丽王。
  可以说,现如今的高丽,对大明十分不爽,更加亲近北元。
  这几年,高丽的官军扮做倭寇劫掠大明商船,也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朱元璋认为高丽国王是弑逆上位,并没有给现任的高丽王册封,对他们极为反感,他们前来朝贡的使臣,也被朱元璋驳斥逐回。
  它虽然两面称臣,但任然掩盖不了它朝中大部分是亲北元这件事,纳哈出之所以还在辽东那么坚挺,也跟高丽国有很大原因。
  所以,朱标这次来北平,为的就是尽快解决辽东战事,北元防线统筹,高丽也是其中一个重大事项。
  朱高炽这小胖子挠了挠头,道:“大伯,爹,大哥,你们在说啥啊,我怎么听不懂!?”
  他乌黑眼眸满是疑惑。
  朱棣瞥了一眼朱雄英,又看了一眼朱高炽,不由心头有些遗憾,自己这个嫡子,虽说心仁体宽,但是在谋略上差了一筹。
  甚至还不如自己二子朱高熙……
  朱雄英咧嘴笑了笑,说道:“大哥来告诉你。”
  “高丽之人,国中弑逆,又诡杀我朝使,畏威而不怀德,其人十分卑贱自大,内心狭隘,见不得天朝强大,我们若是直接说搞银行,他们国内得利的这一派倒不好说话。”
  “但是我们先派遣蒙古籍宦官过去传旨,戳中他们痛点,让他们想起被北元藩属之时,又派遣高丽籍女官过去宣旨,让他们想起需要卖儿卖女送给北元宫廷的耻辱,你说,这刚打赢了北元军队不久,而且背后有纳哈出二十万人撑腰的高丽国权臣,会怎么样?”
  “高丽国虽然阉人内侍多,但男人并非没有胆子。”
  朱高炽眼睛一亮。
  他喊道:“他们必定气急败坏,坚决不准我大明建立银行,说不定还要波及和我大明的各处贸易!”
  “对!”
  “如今,我大明银元,大明宝钞十分坚挺。”
  “大明的货物,畅销海外,高丽权臣一旦上当,必定禁止贸易,禁止和我大明通商,此时,我大明海军疯狂打击海盗,而且国安司的海盗再扮做倭寇疯狂劫掠他们,要不了多久,高丽国自己国内就要内乱。”
  “此国粮食本不够吃,多需从外购入,尤其靠海吃海,需要大量咸鱼,俵物,海带,百姓才能得存。”
  “其次,两班贵族,因为和大明贸易,赚了许多大明宝钞,赚的盆满钵满,权臣陡然禁止贸易,会使得国内权斗更激烈,这时高丽人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妥协,但是妥协也会引起亲北元纳哈出的两班贵族不满。”
  “其二,就是不妥协,和我大明一战!”
  朱雄英说完,朱高炽沉思片刻。
  他嘟嘴道:“高丽虽战胜北元军,但那支北元军,一来武器装甲不全,是元顺帝派去教训恭愍王的,并不是正规军,且被高丽人埋伏在先,纳哈出袖手旁观不救在后,我大明若是与高丽有战事,应当还是有胜算。”
  “不不不。”
  朱雄英又摇头。
  “我等为何要和高丽起战?”
  “四叔,爹。”
  “你们信我,只要我们这大明银行的金融政策做的好,高丽后面不仅要哭着求着入我大明,还会主动来央求归附,请求成为我大明的一个行省,就像是忽必烈时,高丽是征东行省一样!”
  朱棣眼睛一亮。
  他和朱标对视一眼。
  朱棣捏着拳头,短而密的胡须颤抖,双眸炯炯有神,道:“雄英说的对,我皇明如今尚有许多故土未复,就譬如缅中行省,交趾行省,征占城行省等,这些地方迟早也要收回来。”
  朱标凝重地点了点头。
  元朝最巅峰的时候,缅甸,印度尼西亚,甚至白令海峡对岸一些地方的国家部落,他们都征讨过,还在缅甸建立了缅中行省,交趾更不必说。
  这也是为何,大明强大起来之后,也能够在缅甸直接建立缅甸宣慰司的缘故。
  至于马六甲,元朝曾经驻军港口。
  大元可做到的,我皇明又有何不可!?
  “当务之急,还是九边军务,其实也是为了大明银行之事,军情司多有来报,地方军屯掌管,将士兵们的存取折子捏在手里,每月自己去支取,银钱不发给兵士。”
  “此种喝兵血,吃兵肉的兵头,需得严惩。”
  “另外就是长城和辽东,高丽军事。”
  这时,朱雄英举了举手,打断了朱标,抱歉道:“爹,咱插一句。”
  他看向朱棣。
  “四叔,我先前转递朱不败前辈的信给您,请您在燕地代地,还有塞外一些地方寻找火油,可有收获?”
  所谓的火油,自然就是石油。
  其实这玩意儿,并不稀奇,古人早就发现了。
  甚至是在千多年前,西晋人张华所著的《博物志》就记载了此物,当时叫做火泉,说的是一种色黑的油脂,从泉中流出,“如凝膏,燃极明”。
  在他之前,也早有古代道士炼丹时发现了石油,只是记载多描述的神神怪怪,故弄玄虚。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也详细记载了此物。
  朱雄英记得,上一世,这华中华北平原,有很多石油,尤其是环渤海地区,石油储量极其大。
  现如今,北地边关卫所,缺少燃料。
  如果能找到一些容易开采的石油油田,用这种火油做燃料,再应用到军事上,将会是极大的助力。
  朱棣点了点头,又讲了一番,主要就是解决了燃料这一项。
  朱棣道:“如今,我九边卫所士卒,除了牛粪,干柴,煤炭,还可以干草为燃料,倒是并不稀缺,可是也并不富裕。”
  “此火油如果大量发掘,分配九边,一来可作防御,二来可用燃料,实乃良物啊!”
  朱标淡笑道:“咱在甘肃,四川,也在寻找油田,二弟那边传来消息,根据博物志记载,在酒泉玉门关一代一处老君庙,发现了火油泉,要不了多久就可开始开采,到时,陕甘卫所,都可用上火油!”
  “好啊!”
  朱棣大喜。
  朱雄英也高兴起来,幸亏,还记得新中国石油第一井,不然有点枉费穿越一遭。
  玉门关的老石油基地,老君庙油矿,十分具有传奇色彩,此地在前世那个时空,唐宋时期就发现有一口井流出火油,十分神奇,有道人就修建了一座老君庙。
  后来,在民国时期,玉门油井被大规模开采。
  其实这倒是朱雄英有些过于紧张。
  这个时代,大明的北方雨水还比较充沛,北方许多卫所还可以用大量的干草来做燃料。
  这和这个时代的气候有关系,甚至严格来说,蒙古人崛起,也是因为同时代北方气候比较好,雨水充足,蒙古草原上常常有降水,使得蒙古草原水草丰茂,牛羊成群,牛马都不缺食物,蒙古的人口也开始爆发。
  到了大元建国,北方的雨水也十分充沛,元末时,发生了影响天下的大事,就是“黄河夺淮”。
  黄河一只眼,莫道天下反。
  黄河之所以会夺淮决堤,也是因为北方的降雨量太过充沛,导致黄河连年泛滥,水患不断,而且大元历史上,水患发生的频率是历朝之最。
  朱元璋建国时,取名“明”,也有个原因,五行始终说里,元朝是金德,金生水,而明是火德,压水克金。
  也可能真有这方面原因,大明建国之后,北方降雨量就少了,黄河也没再大规模泛滥。
  “这次,大哥能亲自来坐镇北平,我大明定能早克北元,收复辽东!”
  朱棣兴奋地说道。
  朱标轻轻地点了点头。
  他皱眉道:“此次,我前来坐镇北平,还有个原因,洪武十五年,洪武十六年,两年科举,中举多是南人,北方生员举子,少之又少。”
  “而我大明北方,如今处处需要生员士子,又缺候补官吏。”
  “此次,父皇与我商议,考虑在我大明分西南北中四地取卷,其一是移镇北京从开封至北平,在北平开科取仕,为北卷,尽取幽云,山东等地。”
  “其二,南京取仕,为南卷,南直隶,南方诸省。”
  “其三,西安开科取仕,为西卷,取甘肃,陕西,山西,河南一部士子生员。”
  “其四,成都开科取仕,辖云南,贵州,四川,青湟一部士子,为中卷。”
  “那辽东,漠北,多有儒生远遁,所以,北平这北卷取仕,是重中之重,需得我亲自来坐镇。”
  朱棣疑惑道:“那,成都?”
  “十一弟椿,少好读书,且老成持重,已经前去成都就藩,而且,父皇已经多派老臣前往成都,隋唐时,扬一益二,益州乃是宝地,宋时也极繁华,若是经营得当,日后,云贵川诸地改土归流会十分顺畅,我大明也能多许多北方官吏士子,日后入朝,一来平衡朝中南人,二来稳天下儒生之心。”
  朱标的话,让朱棣眸子连闪。
  而朱雄英,也是若有所思。
  是啊,如今这个时代,还离不开儒家士子。
  给他们一个编制,十分重要。
  千万不可以小觑儒家读书人的力量,元顺帝的家庭老师,和宋濂等人是门人故交,元昭宗的启蒙老师,是汉人大臣李好文,也是儒林世家。
  而且,前元顺帝,虽说丢了大元江山,实际上他也是个奇男子,故事十分传奇,幼年时很悲惨,出生在新疆一代,被打压差点毒死,后来关押在广西的寺庙,老僧教他儒学汉学,以禅宗点化,成年后继承大统,重用儒生,重用汉臣,还编纂了,辽史,金史,宋史。
  他屡次改革经济,想要振兴大元,在汉臣帮助下,编撰了大元帝国的律法《至正条格》,而且任用了许多巡查的官员,巡查四方,还根据儒臣的建议,定下了官吏考核法,分别是“户口增、田野辟、词讼简、盗贼息、赋役均、常平仓得法”六条标准。
  他又多用汉臣做监管,任用有才能的汉臣,和丞相脱脱一道,积极的推动大元吏治汉化。
  然而,大元积弊已深,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
  当时的元顺帝,一度被读书人疯狂夸赞,说是“至正新政”,夸赞元顺帝开明,读书人们疯狂舔臭脚,就连太子朱标的老师宋濂回忆起那个时代,都说是“天光下临,衣被万物,声教所及,罔闻朔南,呜呼盛哉!”
  若是他能力挽狂澜,绝对也是要被儒家门人大书特书的。
  诚意伯刘伯温,虽说中了科举,被封了个芝麻大小的闲官儿,却屡次复出,对大元的官身恋恋不舍。
  这也是许多儒学士大夫,怀念大元,不愿为大明做官的缘故。
  由此可见,元顺帝并非是那般不堪,另外就是重用儒学门人的重要性。
  朱雄英眼神闪烁,虽说皇爷爷说,元以宽失天下,实际上是跟前元不重用汉人中有才能的读书人有关,这帮人是很恐怖的,如果不早点开科举提前布局,将新学推广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编制,很重要。
  大元虽然不重用汉人,不用儒生,但是儒生还是影响着大元朝局。
  就拿宋濂来说,他的老师是浦江名儒吴莱。
  吴莱的弟子郑深,是大元丞相脱脱的家庭教师,教过元昭宗。
  而吴莱的父亲,吴直方,又是大元丞相脱脱的老师,脱脱见他得行礼,还教授过元顺帝儒学,甚至一度左右过大元的朝局。
  金华四先生,虽说个个在大元朝廷中都是边缘人物,只能教教书,甚至他们门人弟子有的中了科举,只能给蒙古贵族牵马衔镫,但是他们仍旧无处不在,而且无时无刻不在。
  大元覆灭的起始,有人说是因为韩山童,其实更多是和大元国子监的监生,杜遵道有关,此人中了科举不得重用,又敏锐的发现天下早已经有了动乱迹象,于是拉拢了韩山童一道传教,准备秘密行事,准备了十余年。
  他背后,其实并非是一个人,是一群儒家读书人在兴风作浪。
  可想而知这帮儒学世家的恐怖能量。
  自己继母吕氏等家族,比起他们金华四先生等儒门虽说差了点,但不可小觑,还有皇爷爷后宫里那批儒家后妃,以及,大明诸藩王皇子即将迎娶的儒家王妃。
  这些儒学大家,互相通婚,互相师承,而且又已经掺杂渗透进入了大明皇室,只能在科举的考试方向上,尽快打下根基,培养一批新学儒生,为新学的出现,打点底子。
  否则,大明发展到了后面,一二百年后,还是会走入前世那个老路。
  朱雄英深吸一口气,开科举,兴新学,刻不容缓。
  这新学,既要挂着朱熹等传统儒学的壳子,又要有工科理学,逻辑学说的底子,还要挂着开眼看世界,数学的架子。
  故而,这洪武十七年的科举考题,极为重要。
  大明,北卷,西卷,南卷,中卷,四张考卷,都得给天下人,给大明未来一个合格的答卷!


    版主网小说bzxs8.com为你提供  我在大明养生百年 最新章节阅读;版主网小说

书页/目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