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恩荫(1 / 1)

加入书签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门下:朕并上皇起义晋阳,遂登皇极,经纶天下,实仗群材。有应国公士彟合契元谋,蹈义轻生,艰辛备履,金石不移。论此忠勤,特宜优异。官爵之荣,抑惟旧典;勋贤之议,宜有别恩。可赐应国公士彟嫡长元庆太常寺丞,次子元爽文水县公、朝议郎,以彰恩德。”

奉茶那日,李世民便曾当面有言,要代李恪和武媚娘赠一份大礼于武士彟,而今看来,李世民所言的那份大礼想必就是这封圣旨了。

这道圣旨的内容很是简单,通过前后不过百余字,无非就算以武士彟元谋开国之功,恩荫子弟,加武士彟嫡长子武元庆为太常寺丞,封次子武元爽为文水县公、朝议郎。

武元庆所封的太常寺丞,官正六品,为太常寺佐贰官,在勋贵满地走的长安城,虽算不得紧要,但因此前武元庆尚是白身,能以太常寺丞入仕,也算是一个不低的起点了。

至于武元爽,因是次子,故应国公爵位本就与他无干,但李世民竟开特恩,以武元爽为文水县公,加散官阶朝议郎,武元爽一跃,也为勋贵。

以武士彟旧功,恩荫其子入仕倒也并非不可,也算不得逾矩,否则门下也不会将这道圣旨议过,但只是这时候来的实在是巧合了些。

武士彟乃上皇旧臣,太原元谋,非是李世民心腹,武士彟在朝为官十余载,早不封,晚不封,偏偏在武媚娘嫁入楚王府之后才封,这到底是承的谁的恩,朝中上下自然一目了然。

武士彟方才看着有中官奉旨来此,便已有猜测,多半是皇帝有恩赏泽下,但武士彟原本以为多半也就是金银珠玉之物,最多也就是一个居闲的散官,但武士彟万万没有想到,圣旨册下的竟是太常寺丞和文水县公。

武士彟听着入耳的圣旨,自然难免诧异,不由地在心中感叹,天下人皆知楚王李恪受皇帝恩宠,但不曾想皇帝爱屋及乌,竟至于此。

应国公府正堂内,宣旨的中官走后,武士彟起身,便拱了拱手对李恪道:“今日两位犬子得殿下恩泽,入仕封爵,也算是了了老臣的一桩心事,老臣在此谢过了。”

李恪摆了摆手,笑道:“丈人可莫要误会,父皇圣旨中已然言明,两位内兄册官加爵乃是因丈人昔年元谋之功,可与本王无干。”

武士彟闻言,似是自嘲道:“殿下莫要打笑老臣了,老臣的斤两,自己还是清楚的,老臣在陛下面前何来的这等份量,陛下恩泽武家,必是因殿下之故。”

武元庆乃嫡长子,依例早晚当袭武士彟应国公爵,而武元爽却为次子,本该为白身,但李世民却特加恩典,封武元爽文水县公,已是殊遇。

满朝上下,次子封爵的并非没有,但也是少见,且多是长孙家、杜家这些昔年天策府出身的从龙功臣,武士彟虽为李世民重用,托以荆州重地,但论及功绩、恩宠,都不至此,李世民的这道圣旨自然是看在了李恪的面子。

李恪道:“丈人乃国之功勋,恩泽子弟本也是分所应当,父皇不过依循旧例罢了。不过在本王看来,两位内兄因何加官封爵并非紧要,紧要的是两位内兄需恪守本务,为国尽忠,当不负父皇之恩。”

李恪之言方落,这时,原本待在一旁的武家兄弟也知李恪之意,两人连忙走到李恪身前,拜道:“殿下所言甚是,我们兄弟自当谨遵殿下嘱咐,也不负陛下所托。”

——————————————————

延康坊,魏王府。

当李世民的圣旨到了应国公府,魏王李泰已经得到了消息。

“先生,你要我出手拉拢武家兄弟,这便是你给本王的交代吗?”魏王府偏厅中,李泰手中拿着自门下省递出的密信,对厅中坐着的刘洎问道。

刘洎才略不俗,为李泰所重,但这一次,李泰同刘洎问话的神色明显带上了些许不满,不过想来也是,当初要李泰出手拉拢武家兄弟的便是刘洎,可如今武家兄弟却因李恪之故得李世民封赏,那他之前的拉拢岂不是就是个笑话?

刘洎自李泰的手中接过密信,只是粗略地看了一眼,便将密信放下,压在了自己的手下,反问道:“殿下以为,废太子、败楚王可是一日之功?”

刘洎性情直率,他一开口,便一下子将李泰给噎住了,李承乾和李恪,一个是名正言顺的嫡长子,一个是身受李世民宠爱的三子,李泰同他们相争,谈何容易。

李泰也知刘洎之意,回道:“此乃要事,也是大事,非十数载之力不能成。”

刘洎缓缓道:“陛下春秋正盛,年富力强,太子之位不稳,若无天助,早晚被废,殿下又何必急于一时?”

刘洎之言确有道理,李世民年不过三十有六,正是壮年,又无重疾,坐国至少还有十余载,李泰虽志在帝位,但终究不可操之过急,否则只能前功尽弃。

不过李泰所思,却与刘洎并非尽同,李泰道:“有些事情,宜早不宜迟,迟则生变,若是能早些定下储君之位,自是最好,与其在武家兄弟身上空耗时间,不如多想着如何去对付太子和楚王才是正经。”

刘洎听着李泰的话,一下子顿住了,他并未急着回李泰的话,而是在不经意间皱起了眉头。

刘洎论官职,虽不及中书侍郎岑文本,但刘洎自诩家世、文才、干略,俱不在故友岑文本之下,他投入李泰麾下,为的也是证明这一点。

原本刘洎以为,自己不弱岑文本,而魏王李泰虽不从军,但长于文事,当也不在李恪之下,但这一刻,刘洎知道,自己似乎错了,李泰虽也名声在外,但心性却与李恪相差了不止一星半点,甚至连八年前的李恪都有所不如。

八年前,李恪年仅八岁,那时的他便做了其他所有皇子都不敢做的事情,自请为质,北上突厥四载,为他自己积累了多少皇子一辈子都博不来的资本。

北地苦寒,四载的煎熬,枯燥、艰难,甚至对那时的大唐而言,北定突厥还是遥遥无期之事,甚至都看不到出路,但李恪就是这样熬了过来,才有今日誉满天下的楚王殿下。

大唐军方的高阶将领,十六卫大将军、各州都督及以上,无论与李恪相熟与否,都愿意卖李恪几分面子,李恪的面子便是这样实打实地挣来的。

可相比与李恪,李泰实在是急了些,武家兄弟这一步暗棋,他却没有足够的耐心去走。

不过刘洎倒也是个硬脾气,见得李泰不满,非但没有让步,反而道:“储位之争非是市井买卖,岂可急于一时,殿下既欲求之,当效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志,而非吴王夫差,求急而事败。”

刘洎之言入耳,李泰的脸色顿时难看了许多。

刘洎性情忠直,说话也少有避讳。李泰闻之,自然不悦,不过李泰虽然心中不悦,但李泰也不会胸无城府到把凡事都放在嘴上,李泰不止要拉拢刘洎这个人,更要注重自己纳贤的名声。

李泰强压下心中的不满,放缓了神色,起身对刘洎道:“先生说的是,倒是本王贪急了,还望先生勿怪才好。”

    版主网小说bzxs8.com为你提供  庶子夺唐 最新章节阅读;版主网小说

书页/目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