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预案,我军下步计划是什么?”
“搭建人工码头,让大量卡车和重型装备、物资上岸,工兵们夜里还要修复两个紧急机场,保证明天能得到陆基航空兵支援……”在确定要发起海豹计划后,隆美尔元帅的老搭档高斯从中亚盆地中继续回到他身边担当参谋长舍尔纳接手几个月后也已完全熟悉各部队情况,可指挥自如了。有登陆经验的高斯被派往更重要的地方协同作战并拟定计划,军衔从中将晋升为上将对一个参谋长来说是很罕见的安排。
知情人士表示这是元首亲自下的命令,他对这位参谋长非常看好。而保卢斯指挥的假想敌参谋部则提了很多针对性反登陆意见,甚至总参谋长蔡茨勒也饶有兴致地参与了兵棋推演,当年他指挥迪耶普战役将反登陆打得很成功,有关经验和应对办法全部被吸收进来,战事推进过程也证明冰岛守军基本没采取任何超过德军预期的反击措施,甚至很多方面远远不如预期:比如贝中将骂美国人的白痴行为大家可是知道亚速尔那里埋了多少地雷、修建有多少工事。
唯独出乎意料的是美军陆航的表现还比较坚决,居然敢在无护航情况下进行编队远距离轰炸,现在看来也是强弩之末了。
“这步骤用不着了吧?”贝中将说道,“我们已登陆了不少部队,初步控制了雷克雅未克港,完全可通过正常途径输送物资……”
“我有两个考虑:第一,敌军肯定也知道我们会通过码头大量输送,万一集中轰炸容易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严重地会妨害已登陆部队的展开;第二,这是难得的实战演练机会,虽然我们在地中海里建设过一次人工码头,但那毕竟只是演习,在北大西洋敌前建造一次依然很有必要。我想统帅部应该不会介意我们损失一点物资或装备。”
贝中将被说服了,立即将消息汇报给了马沙尔,后者也点头表示同意,并建议连夜兴建。
在舰艇上担任观察员们的日本代表则瞪大眼睛,观察德意志最新科技展现,今天很多人已对西贝尔登陆艇赞不绝口,认为虽然日本率先发展了“平头尖尾”的登陆艇方形艇艏向上向前探出,尖锐的船尾拖在后面保持艇身平衡,可直接抢滩,其平直的艇艏是一块挡板,抢滩后可放下用作人员和装备下船的跳板,日军冲上岸时连鞋都不会湿。
但日本登陆艇太小,且只能对付防御力量不足的守军,一旦守军有较强火力,则这种登陆艇力量太弱小。而且小型登陆艇适航性差的问题暴露得非常明显,只能用大船拖着走,临近登陆点再释放,像德军这样直接能从法国运动到冰岛的大型登陆艇极为理想。
另外,日本陆战队原本坦克很少,而且非常轻,发展了特殊的内火艇,但在英美强大的反登陆火力和反装甲能力面前,内火艇生存性堪忧,现在日本海军有了足够的坦克,迫切需要足够大的登陆艇,而能载坦克的登陆艇必定能载装甲车,对直接搭乘装甲车上岸作战的掷弹兵们,他们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大家都是行家,一看就明白搭乘装甲车上岸的好处不但能携带重装备和补给,还不会在抢滩中浪费大量体力,又有机枪甚至无后座炮提供火力,对滩头火力压制和纵深追击作战大有好处!
团长伊藤整一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海军登陆战要引入大型登陆艇,要给海军陆战队多备装甲车。
前面这些都还可以理解,建设人工码头的事完全超越了他们的认知能力,所以集中在船舷上举着望远镜探头探脑地看下去。
德国海军实力虽然不强,但工程建设能力在欧洲也是首屈一指,在收到有关人工码头建设要求后,各路专家着实动了不少脑筋,这方面霍夫曼也发挥穿越优势进行提点。
历史上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英美构筑的人工码头主要是使用混凝土沉箱,这种沉箱气势宏伟、规模庞大,小的100多吨,大的可达6000多吨,平均落在5-6米深度的海床上,然后用类似搭积木的方式一个个、一条条串联起来,最终构建起完整的防波堤和码头堤坝。英美在诺曼底登陆中使用了上百万吨混凝土、钢材、海沙等材料构筑了两座人工港口,他们先用拖轮拖过英吉利海峡,然后依次搭建,绵延几千米,每座港口每天最高可为军队提供6000吨物资。
德国并不需要这么大的运输能力,德国只需要保障一支2-3万规模级别的军队,每天能提供800吨左右的物资即可。而且冰岛距离欧洲大陆太远,如果用拖船拖着这种巨大的沉箱过去,先不管海上风险如何,等其抵达战役都要结束。因此对于构建人工码头的第一要求是自主可移动而且速度不能太慢。
霍夫曼最初提出的设想是仿效后世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提供码头构建,该创意让工程专家们眼前一亮,认为是天才般地想法,但以前毫无先例,必须从头开始研发,短则1-2年,长则数年,将来未尝不是开发海上石油的好装备,不过现在专家们准备用其他办法。
相比英美的硬构筑,德国选择的路径就显得非常有意思,不用那些麻烦且难以控制的沉箱,德国直接上船以斯蒂尔曼级油轮为基础发展而来的伪装航母(或称运输航母)。
斯蒂尔曼是德国在战前兴建的大型油轮,可容纳2.3万吨左右的油料,德国当初兴建的数量不多,但在获得中东石油后,这种使用柴油机的民用油轮便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意志轮设计图通过后,德国根据斯蒂尔曼的技术参数,设计了2.5万吨的欧洲标准油轮不莱梅级,整体长度超过185米。
美国曾经利用大型快速油轮建设过几艘大型护航航母桑加蒙级,但不莱梅级最高速度只有14节,要改成护航航母需要花费较大的力气,德国不愿意花这个成本,只进行了最为简单的改造:利用大型油轮平坦的主甲板直接凌空6米余的高度架设飞行甲板,或称过顶甲板与最初年代利用运煤船改造的套路一模一样。甲板的宽度、长度均超过舰体(宽度超2米余,长度超10米余),整条油轮仿佛顶着一顶巨大的帽子,也被戏称带帽油轮。
样子难看是难看了点,但带帽油轮的某些特点让霍夫曼也为之拍案叫绝。
带帽油轮上部顶着的甲板采用厚度位50mm的钢板铺设而成,可以防止1000磅高爆炸弹的水平攻击(但挡不住穿甲弹或者俯冲攻击机),一口气给油轮增加了近4000吨的分量,造成吃水大且船舶重心提高。于是工程师便让货仓燃油运输量减少5000吨,但运输舱位还保持在舰体内。
在众人的注目下,标注为b1b2的两艘带帽油轮缓缓向垂直岸边的地方开去,b1号航母首先搁浅。
“b1搁浅成功,注水!”随着舰长一声令下,通海阀打开,大量海水疯狂涌入各个水密仓,然后这艘油轮便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沉没下去,到最后大部分船体都沉浸在泥沙与淤泥中,但这样一来,舰体也保持了稳定,现在整艘船除将近2万吨的燃油之外,还引入了上万吨海水,地盘显得非常扎实了。
b2号排队在b1之后,也开始以头尾相接的方式向前靠拢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两艘油轮的对接尺寸左右要求控制在2米之内,上下要求控制在30公分之内。
左右是比较难控制的,但实际长接缝偏差不过1米余,上下相对好好控制一些,只要不断注水,船只匀速下沉就能实现该目标,最后接缝的高低差不过10多公分。由于b2所处海域更深一点,反映在船上就是b2的吃水程度更深,b1不过是没去了70%的舰体,b2则将近75%。
到这个时候位置,绝大多数步骤都完成了,还差最后一步改平。因为海洋都是有坡度的,越滩头谁越浅,因此两艘搁浅的带帽油轮是船尾高度低于船头高度,上面的li凌空甲板是向海中倾斜的。但这难不倒德国工程师,因为上面铺设的钢板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1000多块同规格的钢板铺设而成。工程师立即计算出改平说需要调整的尺寸,以最后一块钢板的海平面高度为标准高,每块钢板下面连着的支柱开始下降,用缩短支柱的办法来缓释海坡的影响,最后形成一个大致平衡的平台。
日光破晓,一个连接滩头,长近400米,宽30米的平台在海上凭空出现了,所有人都欢呼起来。日本观察团看得目瞪口呆,还能这么玩?
现在,只要货轮靠上去,用钢构桥搭建在这个钢铁平台上,他们就能开始输送物资。整个平台同时承受的物资堆积能力大约在5000吨左右。
更重要的是这个钢铁平台还有特殊作用:400米长的平台可为紧急降落的战斗机提供跑道,如将平台扩充到600甚至800米,则连攻击机都可以紧急起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