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1.一举多得(求订阅,求月票、推荐票,求收藏)(1 / 1)

加入书签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高利贷的危害鲁若麟非常清楚,也确实如齐广勇所言在朝廷中推动关于禁止放高利贷的法律。

这个时代的权贵大多有涉足高利贷,金融行业的不发达为高利贷的生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除了那些家族规矩比较严的家族,基本上没有大户能够抵御高利贷丰厚利润的诱惑。

所以当陈新甲在内阁中提出要朝廷出台禁止发放高利贷的法律时,其他阁老都用诧异的眼神看着他,除了卢象升。

“陈阁老此议甚好。”卢象升虽然看陈新甲不顺眼,但是对于这个提议却非常赞成。“高利贷危害民间,令无数百姓家破人亡,简直就是一大毒瘤,朝廷早就应该禁止了。”

钱谦益此时却默不作声,心里是一百个不愿意。

这次安国军的收税行动使得他损失巨大,家里的田产全都被征收了高额税赋,还罚了很多钱。这个结果让家族中人对他怨气冲天,甚至骂他是狗屁的首辅,连家里都护不住。

这大明就没有听过首辅家里会被收税的,还是在职的,简直丢尽了脸。

但是钱谦益能有什么办法,鲁若麟这次是铁了心的不放过任何一个人。就连安国军在江南的产业都如实上交了税赋,难不成钱谦益敢硬扛着不交?

如今的内阁看似风光无限,但是权力早就大大的缩水了。出了安国军的地盘,地方官府还会卖一点面子,在安国军的势力范围内,最好还是乖乖的,否则很容易被打脸。

鲁若麟与钱谦益可没有什么交情,即使有交情也不会卖这个面子,对自己都这么狠的人怎么可能因小失大。

好在被收税的阁老不止钱谦益一家,其他几位阁老一样没有逃过被安国军征税。既然大家都倒霉了,钱谦益的心里就好过了不少。

不过想到这次收税只是个开始,按照钱谦益家里几万亩地的收税标准,下次收税就是生死难关了。可能不但收成不够交税的税额,还要倒贴进去不少钱,成了十足的烫手山芋。

钱谦益不得不效仿大多数的大户,将家中的田产通过分家进行分散,又忍痛割爱退还了不少寄田,但手中依然有大量土地没有处理掉。

除了将这些田卖掉,钱谦益实在想不出什么其他的好办法。

偏偏如今的江南地价实在是低得离谱,往年一亩上好的土地可以卖十两银子,甚至更好的价钱,但是现在上好的水浇地居然只卖一两银子,还有没有天理了?

不是那些土地失去了价值,而是因为所有的大户人家都在抛售手中的土地,大量土地进入交易市场,造成地价大跌。

普通百姓在了解到安国军的新税法对他们收得并不多之后,确实有了购置土地的想法。但是一来他们手头上没有什么余钱,二来一贯信奉买涨不买跌的百姓们都在持币观望,更加加剧了卖方市场的被动。

与普通百姓欢呼雀跃所不同的是,江南大户们在这次收税行动中损失惨重、哀嚎遍野。

失去土地这个主要收入来源的同时,商业同样没有逃过税收的打击。免税早已成为昨日黄花,无孔不入的安国军税务司使得权贵们经商再也不能享受以往的特权和便利,至少在安国军的地盘里是不能再做梦了。

没有了权力作为支撑之后,权贵们经商所能创造的利润暴跌,根本打不过那些在商场里久经沉浮的老油条们。

农业和商业没有指望了,权贵们只能将希望寄托在金融业上。可惜鲁若麟依然不准备放过他们,禁止发放高利贷就是鲁若麟为那些腐朽权贵们套上的最后一道吊索。

马士英虽然不像钱谦益损失得那么多,但依然惨重,正指望高利贷回一波血呢,哪里肯愿意颁布禁止发放高利贷的律令。

“借贷全凭双方自愿,利率也是双方都同意的,不愿意借高利贷完全可以不借嘛。这种民间你情我愿的事情,我看就不必拿到朝堂上来讨论了。”马士英直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高宏图和张慎言持身稍微正一些,虽然同样肉痛这次收税的损失,但是对于全民收税这件事情,他们还是支持的。

当然,以他们的政治立场,肯定不会表露出来。特别是这次收的钱都进了安国军的口袋,这让他们格外不爽。所以对于陈新甲的提议,本着敌人赞同的事情我就反对,对马士英的说法都表示了赞同。

现在内阁六人,两人赞同、三人反对,大家都将目光投向了钱谦益。

好歹是大明的正牌首辅,虽然是个软面团,但是他的意见还是有点作用的。

陈新甲看钱谦益的架势是准备反对的,连忙说道:“元翁,安国公这是第一次通过朝廷提出自己的意见,以前可都是一直自己单干的,可见他也认为颁布法令这种事情还是让朝廷来更加名正言顺。”

“大家想必也知道安国公对高利贷的态度,那绝对是不禁止誓不罢休。如果朝廷拒绝了他的请求,很有可能安国公会强行下令禁止,到时候丢脸的还是朝廷啊。”

“何况我大明百姓早就苦高利贷久矣,禁止发放高利贷也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此等增加声望的事情一旦安国公做成了,而又被百姓们发现朝廷曾经反对,后果如何大家想必应该非常清楚。”

陈新甲把这件事情上升到了朝廷与安国军博弈的层面,就不得不让在场的人三思了。

虽然陈新甲的本意依然是推动朝廷颁布禁止发放高利贷的法令,但是由谁来颁布确实是一个大学问。

而且以鲁若麟的强势,朝廷反对就不禁止高利贷了?真要是那样鲁若麟就不是鲁若麟了。

想到这里,钱谦益心中的一股气顿时丧了个干净,马士英和高宏图他们也是一脸苦涩。

这内阁阁老是越来越做得没有意思了,看似位高权重,其实根本没有多大的权力。整日操心的都是如何让朝廷活下去,还要担心哪天鲁若麟发飙将他们一锅端了。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说的就是如今的情况。

钱谦益意兴阑珊,有气无力的说道:“事关重大,还是让朝臣们议一议吧。”

又是一手和面团的功夫,但是陈新甲并没有失望,因为安国军还有后手。

果不其然,在随后的朝议中,因为高利贷涉及到太多官员的利益,毫无意外的被搁置了。

如果不是忌惮鲁若麟,其实结果应该是不通过才对。

不过百官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安国军的后手早就发动了。

舆论宣传一直是安国军的强项,陈新甲在内阁提出意见之前安国军的宣传机器就已经开动了。

说书、戏曲、演唱,甚至从安国军那边传过来的话剧齐上阵,说的都是因为高利贷而发生的一件件惨事。

这些贴近百姓生活的艺术创作,很快就引起了百姓们的共鸣。而在其中扮演反派的,无疑就是那些道貌岸然的世家大族们。

在这些艺术作品中,那些世家大族们利用穷苦百姓缺钱救急,又不懂算学,借出的高利贷利息高得离谱。而且里面还有各种陷阱,基本上借钱的百姓根本还不清,甚至越还欠得越多。

最后这些百姓落得的下场基本上是永远沦为债主的奴隶,就这已经算是比较好的。更多的是倾家荡产,卖掉妻子儿女都不够还债的,演出一幕幕人间悲剧。

面对这种情况,官府从来不会站在百姓这一边,反而是大户们强有力的帮凶。

正是因为这样的惨事太多了,百姓们对高利贷是谈虎色变,不到生死关头根本不敢找大户们借钱。因为即使借钱渡过了难关,更大的可能是子孙后代都要交代进去。

所以很多百姓宁可生病时没钱医治死掉,也不会去碰高利贷。

很快,整个江南形成了批判、唾弃高利贷的风潮,那些放高利贷的家族无论以前的名声有多好,只要沾上了高利贷一律被打上丧尽天良、为富不仁的标签。

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世家大族之所以有影响力,靠的就是名声和实力,其中名声尤为重要。

大户们能够驱使百姓,让百姓听从,靠的就是好名声。现在安国军把高利贷与坏名声捆绑在一起,大户们也不得不随之做出一些改变。

以前都是那样放高利贷的,百姓们也习以为常,认为是自己命不好。现在通过安国军的宣传,百姓们才发现其中有那么多的阴私手段,看向放高利贷的大户们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同时在宣传中,鲁若麟为借款制定的利率标准也在不知不觉中传开了。那些急于挽回自己名声的大户们立马宣布以后借款利率都按照鲁若麟制定的标准来,还款已经超过本金的借款全部作废,算是挽救了不少的人气。

这个时候,所有压力都落到了朝廷身上。

朝廷反对为禁止高利贷颁布法令这件事情,已经在有心人的操作下传遍了江南大地,原本就名声不佳的朝廷顿时变得臭不可闻。

朝廷是那些黑心大户们的保护伞,是协助黑心大户们欺压百姓的帮凶,百官自身就是大高利贷主,这样的传言不绝于耳。

自身生活困苦,百姓原本就对朝廷不满,有了安国军暗中推波助澜,百姓们都将自己的怨气发泄到了朝廷身上,更加动摇了朝廷的统治基础。

被逼到悬崖边上的朝廷不得不紧急通过了高利贷违法的律令,试图以此来挽回岌岌可危的民心。

可惜的是,百姓们并没有将此当做朝廷的功劳,反而认为这是安国军为他们争取来的胜利。

作为邪恶的反派,朝廷在正义的安国军铁拳下不得不屈服。这就是百姓们的想法。

可以说,安国军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操作,不但成功实现了鲁若麟的目的,还打击了朝廷的信誉与威望,进一步树立了安国军为国为民的良好形象,可谓一举多得。

有了朝廷的正式法令,安国军打击起那些高利贷来毫不手软,短短时间之内,江南安国军统治地域高利贷彻底的销声匿迹。即使再胆大的大户也不敢以身试法,因为安国军的惩罚非常非常重,远远不是高利贷的那点获利可以相比的。

至此,江南安国军统治下的百姓们摆脱了沉重赋税和高利贷两座大山,并且很多穷苦百姓通过安国军重新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土地,生活重新充满了希望。

解除缚束的百姓们生产积极性暴涨,可以预见到下一个收获季物资产出会增加许多。

在安国军的连番操作之下,江南百姓的民心已经转移到了安国军和鲁若麟身上。

不要小看人心的作用,当鲁若麟真正替代朱明时,民心所向会使得一切水到渠成。

正是在这种氛围下,鲁若麟和朱媺娖的婚事也到了举行的时候。

朱慈烺和朝廷急需这场婚礼展示与鲁若麟的亲密关系,来提升跌到谷底的声望。同时有了这层关系之后,鲁若麟想要对朱慈烺下手就会多一丝顾忌。最起码,真到了紧要关头,是不是亲戚可能就关系到能不能活下来。

鲁若麟则是希望通过这场联姻,在法理上更加具备替代朱明的合理性。

女婿是半子,在朱家自己不能守住天下的时候,鲁若麟作为崇祯的女婿,挑起这副重任也说得过去。

肥水不流外人田嘛。

百姓们对于这桩婚事大多持欢迎的态度,都认为朱家找了一个好女婿,一个能干的女婿,而不是鲁若麟娶了一个好老婆,这其中就有巨大的差别。

婚礼举行得比较热闹,但是并不高调。鲁若麟也没有邀请太多的人,安国军在南京的高层,朝廷中的诸位阁老以及一些重臣。大家其乐融融,仿佛非常亲密一样。

也是在这一天,安国军撤出了驻防已久的皇宫,正式将皇宫交给了新组建的皇家护卫军队。

这原本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朱慈烺想起出嫁的朱媺娖,心中充满了内疚和酸楚。

    版主网小说bzxs8.com为你提供  明末之兴汉 最新章节阅读;版主网小说

书页/目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