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俘虏换德王(1 / 1)

加入书签

请收藏本站,并多收藏几个备用站点:

多尔衮和卢象升达成的协议岂是曹主薄可以有权更改的?

但是面对快要崩溃的朱慈赏,曹主薄实在是说不出那么狠心的话。只得告诉朱慈赏自己回去后一定将他的想法告诉卢象升,让他想办法将他也换回去。

明知道这个希望很渺茫,但是朱慈赏已经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死马当作活马医了。当即就给曹主薄承诺只要自己可以回去,以后会有良田万亩相赠。

鞑子虽然抄光了德王府的家产,但是那些田产和店铺还在,只要德王他们可以回去,那些东西自然还可以要回来,所以至少现在的德王还算不上分文没有,这个承诺兑现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

见儿子张口就许诺万亩良田,完全是把德王府的财产看成是自己的,德王却没有开口阻止。因为他知道朱慈赏想要回去的可能性不大,满清至少需要一个有分量的俘虏,除了自己就是朱慈赏。在确定自己可以换回去的同时,朱慈赏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还是不要打破他最后的幻想了。朱由枢心底有一丝羞愧和同情,但是生死面前,实在没有更好的选择了。

曹主薄随行还带了不少的生活用品,至少可以暂时缓解一下朱由枢他们的困境,让他们明天出场的时候不至于那么难堪。

至于德王府的那些女人,如果是鲁若麟在这里或者还会争取一下,但是无论是卢象升还是多尔衮都有意无意的根本就没有提这一茬,好像她们并不存在一般。这点即使是当事人朱由枢都没有意见,何况其他人。世情如此,又有谁记得那些可怜的女人。

曹主薄回到李家庄将多尔衮想要会面的想法告诉了卢象升和黄济,倒是让他们有点意外。

到了多尔衮这个级别,很少有这么任性的时候。不过既然多尔衮率先提出了要求,卢象升和黄济倒也不会拒绝。

不说到时候防护等级绝对是最高级别,投鼠忌器之下,没有愿意去冒险尝试干掉对方的主将,除非有非常大的把握全身而退。

按理说,如果在随行人员里面埋伏几个弓弩手,还是很有可能干掉多尔衮的。但是即使成功了,也会面临清军的疯狂反扑,不死不休的那种。这与卢象升和黄济的计划就完全不相符了。

卢象升和黄济并不是想要主动去寻死,而是希望借击败多尔衮的机会掌握战略上的主动,顺势将清军赶出关外。装备大量马匹的清军,机动能力也不是明军可以比拟的,至少清军可以保证败而不灭,逃跑都比明军有优势。

所以李家庄防御战的初衷是保存自己,大量杀伤清军的有生力量,为驱赶清军创造条件。刺杀多尔衮与这个目标完全背道而驰,何况卢象升骨子里也是个高傲的人,不屑用这样低级的手段。

不过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安排一些射术精良的火枪手和弓弩手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在出现冲突的时候可以作为威胁的手段。

很快到了第二天中午,多尔衮和卢象升来到了预定的交换地点。

论排场,多尔衮可比卢象升强的多了。织金龙纛高高扬起,还有相应的幢、幡、旗、旌、华盖、执扇等,这还是因为此时是战时,很多仪仗简化了的缘故。满清的很多礼仪都是仿照的明朝,不过现在不是特别重视这些罢了。毕竟战争是满清的主旋律,礼仪之类的东西还是能省则省吧。

其实多尔衮入关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带什么仪仗,他是来打仗的,不是来游山玩水的。骑马多快活,要什么仪仗啊。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朱由枢的,直接被多尔衮拿来使唤了,反正都是亲王的东西,大家等级都一样,不存在逾越和掉价。

其实真正的亲王仪仗比现在看起来的更加庞大和复杂,看起来很威风,其实也忒繁琐和累人,不是重大的场合也没谁愿意摆出来。因为不但别人难受,自己同样不能有分毫逾越规矩的地方。当然这条在满清王爷们身上不存在,都是行伍出身,自由惯了的,他们也就是在皇太极面前显得规矩一些。至少那种亲王们的养尊处优、高贵大气在他们身上还没有养出来。

被夺了仪仗的朱由枢虽然也穿着亲王龙袍,但是与意气风发的多尔衮不同的是,朱由枢整个人都处在一种紧张之中。能否重获自由就看今天了,生怕出现什么意外的朱由枢一路上患得患失,精神都有点恍惚。

他的儿子们也都在队伍里面,除了可怜的朱慈赏。

明军这边明显人要多很多,主要是因为他们需要交付的俘虏太多。大家都遵守了规则,除了该带的人,其他的都没有带,并没有耍什么花招。

卢象升看向对面的多尔衮,神色非常复杂,痛恨、欣赏、佩服、羡慕,不断变幻着。

正是这个往日不起眼的东北小族,折腾得大明欲仙欲死,几次破关将京师掳掠一空,让大明的脸面都丢尽了。如今更是打到山东,连济南城都破了,还把大明的亲王也抓了。大明的脸面已经不是丢不丢的问题了,简直是被满清扔在地上在用脚踩。

偏偏整个北方的明军还拿他们无可奈何,即使站在敌对的立场,卢象升对多尔衮的处境也心底里暗自羡慕。哪个领兵的将领不希望自己掌握大势和主动,来去由我,是打是走自己说了算,这才是最好的作战条件啊。

反观卢象升一直追着多尔衮的屁股跑,好不容易攻下了李家庄还不敢走,在这个并不险要的地方求着多尔衮来攻。否则那么多的城池可以守,哪个不比李家庄强啊?还不是怕多尔衮嫌难度太大拍拍屁股走人,去其他地方祸害,到时候卢象升只能继续追上去,那卢象升连李家庄这点地利都不会有了。

如今的卢象升就是摆出一副求挨打的姿势,还不敢让自己看起来太强壮,免得满洲的大爷们不敢光顾。

多尔衮同样在大量这卢象升一行。

处于正中位置的卢象升当然是明军的焦点,卢象升的形象很符合多尔衮的猜测。严肃、端正、威严,加上体格健壮,孔武有力,和一般的大明文官截然不同。

卢象升身边的黄济同样非常显眼,因为他明显比其他人年轻的多。而且看向多尔衮的眼神没有紧张和惶恐,更多的是兴奋和跃跃欲试,而且更加自信,似乎完全没有将多尔衮放在眼里,气质完全迥然不同,让多尔衮感觉非常有意思。

双方主将离得如此之近,最紧张的是各自身边的护卫。

两边的护卫都死死的盯着对面,只要有任何的风吹草动,他们会立刻挡在各自的主将面前,护送他们离开。

好在大家都比较克制,虽然都恨不得置对方于死地,但是这个场合明显不是最好的时机。

“卢象升,本王麾下大军二十万,纵横大明无有敌手。陷城克池无数,岂是尔等区区弹丸之地可以阻挡的。聪明的话尽早开城投降,本王可以保尔等一个荣华富贵。像卢大人这样的人才,正是我大清需要的。我大清求贤若渴,若是卢大人诚心归顺,本王可以替皇上答应你,许以王爵之位。”不管卢象升答不答应,现在主动权在多尔衮手上,劝降卢象升可以打击明军的士气,增加明军内部的猜忌和矛盾。

“不过十万蛮夷,妄称二十万大军,实在可笑。我大明仁人志士无数,岂是尔等区区化外野民可比的。如今不过是一时失察,任由尔等猖獗一时。要不了多久,我大明必将提兵北上,将尔等斩杀殆尽。至于你那什么伪王之位,还不如我大明一介凡夫俗子,要来何用?”卢象升自然不会任由多尔衮再那里夸大其词,打击士气,必要的反击还是要的。

“你们应该还不知道吧?如今辽南已经被我汉家军队收复,兵锋直指尔等老巢。可怜尔等却尚不自知,还在我大明助纣为虐,只怕再不回去连家小都要保不住了。”卢象升决定再加一点料,将昨天刚从孙什那里得到的消息夸大点说给对面听。

兴汉军攻下辽南的事情目前只有满清的几个高层知道,为免影响士气,这个事情是被严密封锁的。本以为大明这边的消息会更加蔽塞,没想到居然被对面知道了。

“一派胡言!我大清纵横无敌,辽东早无敌手,即使有些许战事,不过是你们在那里偷鸡摸狗一般行卑鄙之事。如此低劣的谎言,说出去你们信吗?哈哈哈。”多尔衮半真半假的说道,辽南那边的战事确实一直就没有停过,东江军时不时还是会出去骚扰一下,不过也仅限于此了。

多尔衮身边的亲卫们也有不少听得懂汉话的,见多尔衮询问,自然识趣的回答道:“奴才怎么会信呢?不过是一群跳梁小丑想要趁机沾点便宜罢了。”

这也是大多数清军听到卢象升说辽南丢失后的第一反应,实在是以前明军的战绩太差,即使是真实的情况说出去也没有人信。

“尔等知道兴汉军吗?兴汉军几万大军已经登录辽南,连代善都在复州吃了败仗,差点连性命都没有保住,皇太极正等在你们回去救命呢。”卢象升继续蛊惑,而且说的情况越发接近真相。

“你们汉人就只有这点伎俩了吗?实力不济就想通过造谣生事挽回败局,可惜在本王面前一切都不是垂死挣扎罢了。”多尔衮一副信心十足的表情,让大家越发认为卢象升是在造谣。

卢象升见没有效果,并无奈的摇了摇头,只怪明军以往战绩太差,以致说实话都没人信。

“既然尔等顽冥不化,那就等着玉石俱焚吧。”劝说不了卢象升,多尔衮知道再留在这里也没有什么意义了,便准备转身离开。

“多尔衮,为何不见德王的王妃和郡主?”黄济突然开口问道,不但让多尔衮差异,连卢象升一行都很惊讶。

“放肆!竟敢直呼睿亲王名讳!”多尔衮身边的人不干了,纷纷出言大骂。

“难道这个睿亲王是我大明皇帝封的吗?”黄济明知故问的说道。

“不过是一个伪王,沐猴而冠罢了。”卢象升助攻道。

多尔衮倒是沉稳的很,并没有发怒,而是挥手阻止了手下们,看着黄济说道:“你是天津的黄济吧?”

“你知道我?没想到我黄济区区贱名也有被多尔衮记住的一天,我是应该深表荣幸吗?”黄济一脸夸张的惊讶表情,让卢象升都感到有点好笑。

“黄大人虽然杀了我大清不少勇士,但是我大清最佩服就是勇士,只要黄大人愿意弃暗投明,以往的一切既往不咎,并且刚才本王对卢大人的承诺对你一样有效。”多尔衮还是没有放弃招降的打算,怎么也要试一下。

“算了,膝盖太硬,跪不下来。”黄济一句话就堵死了多尔衮。

确实,投降满清的汉人都是做奴才的,下跪那是家常便饭。不过这是满清的规矩,是不可能更改的。

“本王的承诺一直有效,只要黄大人想通了,随时可以来找本王。”多尔衮最后还留了一根刺。

“我脑筋比较死,想不通的。你还没有回答我,德王的王妃和郡主怎么没有送过来?”黄济将刚才岔开的话题又接了回来。

“王妃和郡主不在交换的范围内。”多尔衮面无表情的说道。

“不对吧,协议明明说了除了郡王朱慈赏,其他德王家人都要交换给我们,难道王妃和郡主们不是德王的家人吗?”黄济咬文嚼字的说道。

多尔衮可不吃这一套,不屑的说道:“本王说不在就不在,换不换随你们。”

遵守协议也要双方实力相当,各有所求,明显这方面多尔衮占据绝对的上风。哪怕交易不成,对他也没有什么影响,反正毁约的是明军一方,对他声望不会有任何打击,说不定还会激起清军的愤慨,更加有战斗力。

    版主网小说bzxs8.com为你提供  明末之兴汉 最新章节阅读;版主网小说

书页/目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