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端 biu 十八芝掏大把银子请荷兰人来南日岛助战,可不是仅仅为了让他们在外围当哨兵的。事实上郑芝龙很希望荷兰人能发挥出海汉人在对方阵营中的作用,毕竟前次大明海汉联军攻打南日岛,实际上打主力的并非明军,而是前来助阵的海汉民团,这样的外援才是值得送出去那一箱箱白花花的银子。
昨天求援被拒,郑芝虎心里就已经憋了一肚子的气,若不是有求于对方,他当时就已经翻脸了。不过一夜之后,明军水师已经按捺不住自己打上门了,这下荷兰人就算想清闲也清闲不了了。郑芝虎也不下令让自己的人马出海协助荷兰人,多少存了一点看热闹的心思。当然他也知道,尽管明军战船数量看起来多出不少,但却很难给荷兰人造成实质性的麻烦,只要荷兰人不傻傻地杵在原地不动,别让明军战船一拥而上给围住就行。
荷兰人的表现的确没有让郑芝虎失望,他们一边用猛烈的炮火对明军的战船进行轰击,一边很理智地保持着交战距离,避免让对方有机会贴上来短兵相接。而明军很快也意识到他们在武器和船只性能方面的劣势,很快就开始转头向西且战且退。
范德维根当然也注意到对手战术的变化,但他可没打算就此作罢,既然明人这么不识好歹自己送上门来,那就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好好给他们一点教训。当然了,更主要的原因是范德维根意识到对手的作战水平比起以前似乎并没有多大的长进,自己的船队完全可以趁胜追击,给予明军进一步的打击。
至于说公司高层所担心的与大明交恶,范德维根倒并不是特别在意就凭大明水师现在所表现出的战斗力,就算翻脸了也很难给东印度公司制造什么麻烦,倒不如抓住这次的机会,狠狠打击一下福建水师的气焰,说不定他们以后在海上遇到荷兰帆船就会自觉地退避三舍了。
郑芝虎一开始还很幸灾乐祸地看着荷兰船队在海上追击福建水师,但很快他脸上的笑容就凝固了南日岛东边的海面突然杀出了另一支船队,这支船队的规模不大,远远看过去大概也就十艘船左右,但令郑芝虎心寒的是,组成这支船队的全是清一色的海汉战船。
很显然,海汉人一直静静地在等待着出击的时机,尽管还没有想明白他们的作战目的是什么,但郑芝虎心中已经升起了不好的预感。
“传我的命令,水兵立刻登船出港,给红毛人打旗号,让他们不要继续往西追了!”郑芝虎反应还算果断,立刻便下达了作战指令。
但民间武装最大的问题之一就是指挥效率,几分钟之后郑芝虎的命令传达到码头上的时候,这里的战船别说做好出战的准备,连水手们都还不知道在哪里。此时天色才刚刚亮起,海盗们虽然都已经出了帐篷观看海上的交战,但大多数人还衣衫不整,并没有几个人意识到自己可能也会立刻参与到海上的作战当中。
等各条船的船长把部下收拢组织上船,距离郑芝龙下达命令的时候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而这时海汉人的船队也从东边靠近了南日岛的北海岸线,十八芝的帆船还没来得及出港,就面临着被海汉人封锁在港湾之内的窘境。
荷兰人此时也已经注意到了突然出现在身后的海汉船队,开始缓缓地转向回航。范德维根也反应过来福建水师的攻势只是佯攻,而真正的杀招却是海汉人埋伏在附近的这支船队。不过他倒没有郑芝虎那么慌乱,海汉的水面部队虽然听说挺厉害,但那也只是相对十八芝和明军而言,范德维根可不会那么容易被一些传闻所影响。孰强孰弱,那还是得要过一过招才能见分晓。
而与此同时,谢立也在海汉船队的旗舰“虎鲨号”上发出了命令:“升起炮窗,六艘小船留下封锁港湾,其他船只跟随旗舰拦截荷兰船队!目标进入射程内就可开炮,无需另行请示!”
所谓“六艘小船”,就是六艘海汉制式战船中吨位最小的探索级战船,其中两艘还是海汉卖给福建水师的外销货。当然这种小也是只是相对的说法,近三百吨的吨位放在十八芝的船队中已经算是大块头了,而且每艘船上都布置有十门左右的火炮,武装水准比起十八芝的那些帆船高了不止一个档次。几年前在珠江口,海汉海军就是以这种战船为主力,击败了数量占优的刘香船队,一举拿下了珠江口海域的实际控制权。
而四艘吨位更大的探险级战船,就是用来对付荷兰人的主力了。这个级别的战船不仅船上布置的火炮数量比探索级多了一倍有余,而且火炮的型号也有所差异,更大的船身让其可以承载炮身更大更重的舰炮,其口径和身管长度都要比探索级更具优势。当然最关键的是,海汉军委可以确认自家战船上的舰炮无论在哪个方面的性能都大大超越了同时代的海上竞争者,荷兰人也不例外。这足以让谢立在面对荷兰武装船队的时候,还有充分的信心分兵出去,仅以四艘战船去应对荷兰人。
在海盗们还在南日岛码头乱成一片的时候,荷兰与海汉的船队已经在南日岛北侧的海面上遭遇了。双方都提前转向,试图能够抢到字位来占据先机,但在风向和洋流的作用之下,谁也没能在这个环节占得便宜,结果变成了平行向北进行的两列纵队。
“靠过去!”谢立毫不畏惧地下达了命令。战前钱天敦已经给谢立私下授意过,只要这一战打出成绩,那钱天敦就会向军委上书为其请功,谢立也将有望成为海军军官中第一个晋升中校职位的归化籍人员。
对手航向的调整自然也落在了荷兰船队指挥官范德维根的眼中,对于以海为家的荷兰人来说,在海战中可没有“畏惧”这种选项,他也同样下达了调整航向的命令,让船队靠向对手的航行路线。
两只船队之间的距离迅速从五六百米缩短到两百米之内,海汉一方率先开火,“虎鲨号”的船舷舰炮依次鸣响,炮弹呼啸着砸向荷兰人的帆船。
其中一枚炮弹就从范德维根头顶几米处掠过,将船帆撕出了一个两尺大的洞,然后从船的另一侧坠入海中。虽然这枚炮弹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范德维根却是心中大惊,因为这表明自己的船队已经进入到了对方的舰炮射程之内,然而在这个距离上自家的舰炮却似乎很难发挥出百分百的作用。
随着脚下一阵震动传来,自家帆船发射的炮弹立刻就证实了范德维根的这种担忧。这几发炮弹在距离对手帆船还有十几米的地方就已经力尽落水,根本就无法给对手造成伤害。
“很好,保持这个距离,继续射击!”谢立当然也观察到了这个细节,而这也正是他所等待出现的场景。海汉火炮在性能上的优势足以使得舰队能够保持一个相对安全的距离,对敌人的船只实施远程打击而不会被敌人的武器所伤及到。
范德维根的应对措施与谢立截然相反,他选择了一种简单粗暴的解决方式来改变这种被动的现状:“靠上去,贴近他们的船!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炮弹也不是面粉做成的!”
如果单论船身的坚固度而言,荷兰帆船可是丝毫不输给海汉建造的这些战船,一些荷兰帆船在外层船板的厚度上甚至还具有一定的优势。但荷兰帆船和其他所有西方国家的船只一样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短板,那就是没有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这种船舶结构在唐代就已经发明出来,宋代之后在海船建造中得到了普遍使用,连一部分内河船也有采用这种结构。郑和船队下西洋的时候,所有海船都采用了水密隔舱结构。
这种隔舱在功能上有三个十分显著的优点,一是通过分割密封舱室的做法提高船体的抗沉性,二是利用水密隔板来增强船体横向强度,三是提高装卸效率,便于货物在运输途中的储藏和保管。
而从造船技术的角度来说,水密隔舱还有一个不得不提到的优点,那就是用水密隔板来取代了船身加设肋骨的工艺,从而让造船的流程大大得到简化,工期也得以缩短许多。
虽然这种先进的造船技术在郑和下西洋的时候就已经流传到海外,但西方国家真正将这种技术引进到自己的造船业当中并进行推广,却已经是十八世纪末,也就是距离现在这个时间点大约一个半世纪之后的事情。1795年英国人本瑟姆为英国皇家海军射击了六艘新型战船,才第一次将中式帆船的水密舱结构运用到西式战船的建造当中。
这种船体结构上的差异,每一名海汉海军成员在受训期间都接受过相关的知识培训,也明白这种差异在海上炮战中将会给双方船只带来怎样的影响。因此对于海上炮战这种交战方式,海汉一方的将士在心理上是具备了天然的优势。
随着双方船队距离的进一步缩短,终于开始有炮弹命中了荷兰帆船,而这个距离上仅仅依靠橡木船壳是无法抵御炮弹的巨大动能,很轻松就能在船身上撕出一个大洞,顺便扫清前进路线上的一切障碍。
被称之为费留特船的荷兰帆船是在早期的西班牙大帆船基础上作出的改良型,将船壳轻量化并减少了武装和水手数量,并将吃水线以下的货舱加大。这种改动让荷兰帆船实现了高速化、轻量化、低成本、高载货量、便于建造等等目标,也是荷兰在短短时间内崛起为海洋帝国的重要原因之一。但这种帆船的缺点也非常致命,吃水很深,船壳却相对很薄,虽然相对激动灵活,但却缺乏抗击打能力和火力输出强度。
在17世纪中叶,也就是距今大约十年之后的英荷战争当中,荷兰海军和武装商船在英国海军的重型战列舰面前被加农炮打得损失惨重,荷兰人只能依靠水手们的素质和造船速度上的优势来弥补装备上的先天不足。
这种劣势在目前并没有充分暴露出来,因为在远东能与其正面抗衡的海上势力屈指可数,而不管是西班牙人还是葡萄牙人,甚至包括大明水师在内,在武装船只的数量上都很难跟荷兰人相提并论,大规模的海战肯定是荷兰人占优。但在目前这种六对四的小规模海战的条件下,荷兰帆船的劣势就在海汉炮火之下暴露无疑了。
首先双方在舰炮总量相差不大的前提下,命中率却是差了不止一倍,海汉战船在相对较高的命中率支持之下率先摧毁了荷兰帆船上超过三分之一的炮位,这就导致了荷兰的火力输出强度迅速下降,命中率更是跌到了惨不忍睹的地步。
其次海汉舰炮的杀伤力和杀伤效果都大大强于对手,而荷兰帆船只要吃水线附近被炮弹击穿,几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因为船身大量进水而影响到船只的性能,甚至会出现明显的侧倾这几乎等同于这艘船的船舷炮就此失去了战斗能力。海汉战船却因为拥有水密隔舱结构,即便被击穿进水,短时间内也不会对船只性能造成大的影响。
双方的海上炮战仅仅持续了不到半小时,荷兰船队中就有三艘帆船在炮火打击之下陆续丧失了作战能力。而反观海汉一方,虽然四艘船都有中弹的状况,但却没有一艘船因伤退出作战,依然能够继续向对手发动炮火攻势。双方原本相差不大的火力输出能力,却在交战中迅速地出现了比例变化。而荷兰水手们在冒着猛烈炮火接近了对手的帆船之后才很绝望地发现,对方的水手船员竟然装备了清一色的燧发枪,他们现在必须要承受火炮与火枪的双重打击了。